十個動作提升專注力!建立高效學習習慣的 5 個技巧
十個動作提升專注力!建立高效學習習慣的 5 個技巧
面對學習任務,專注力是關鍵基礎,但在數位干擾日益頻繁的環境下,孩子能夠長時間專注完成作業或閱讀的情況逐漸減少。根據美國教育心理協會(APA)報告指出,兒童平均每 3 分鐘就可能被干擾一次,這無疑影響了學習效率與自信心。
除了環境調整與時間安排外,日常中也可以透過「簡單動作」與「正確習慣」,幫助孩子穩定情緒、集中注意力、提升學習力。本文將分享 10 個有助提升專注力的日常小動作,以及 5 個幫助孩子建立高效學習習慣的實用技巧。

十個幫助專注的小動作
-
深呼吸 3 次:穩定情緒、降低焦躁,進入專注狀態前的好習慣。
-
伸展手臂與肩膀:簡單肢體伸展,有助活化精神、轉換心情。
-
搓搓手掌:促進感覺回饋,提升專注意識。
-
慢速寫字練習:靜下心來寫幾個字,有助於心神集中。
-
默念任務步驟:幫助大腦聚焦目前要完成的事。
-
做簡單規律動作(如拍手、搖頭):節奏性動作能讓心情平穩。
-
觀察窗外 1 分鐘:讓眼睛短暫休息,有助重新集中。
-
拿起書本輕聲朗讀:聽覺與語言雙重刺激,有助思緒收斂。
-
整理桌面:清除雜物也清除心中雜念。
-
寫下學習小目標:具體寫出今天要完成的事項,建立目標感。
這些看似簡單的小動作,可以穿插在學習前、中、後,有助提升孩子的專注意識與自主學習態度。
建立高效學習習慣的 5 個技巧
1. 規律學習時間,讓專注變成習慣
設定固定學習時段(如每天晚餐後 18:30–19:30),可協助大腦形成「學習開關」。長期下來,孩子會自然而然在這段時間進入專注狀態,不需額外催促。
根據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報告,規律的作息能提升學習效率 30% 以上,並降低分心與拖延情況。
2. 任務拆解,減少學習壓力
過大的作業量或複雜的任務,容易讓孩子陷入拖延。建議將目標拆成明確步驟,如「先完成數學第 1~2 題,再讀 10 分鐘自然」。
分段完成能提升成就感,也降低孩子在面對挑戰時的心理壓力。
3. 善用學習工具,強化時間概念
定時器、任務清單或番茄鐘法(25 分鐘學習、5 分鐘休息)都是幫助孩子掌握節奏的好工具。時間有邊界,任務就更明確,學習效率自然提升。
同時也能減少過度學習導致的疲憊與注意力下降。
4. 環境整理,清除外在干擾
桌上物品過多、電視聲音干擾、手機訊息跳出,都可能讓專注力打折。協助孩子維持整潔學習環境,僅留下必要學習用品,是打造「專注空間」的重要步驟。
5. 正向鼓勵,穩定內在動力
與其批評孩子不專心,不如觀察他何時表現得最好,並給予即時肯定。例如:「你剛剛一次專心寫完五題,好厲害!」這種肯定比結果導向更能維持孩子的動機。
國際教育評比(PISA)指出,正向鼓勵與學習成就呈正相關,尤其對國小至國中階段的孩子影響明顯。
結語:從行為出發,培養內在專注力
專注力並非一朝一夕建立,而是透過日常行為與環境互動中慢慢累積的結果。從幾個簡單動作與明確學習習慣著手,讓孩子感受到掌握時間與進步的成就,專注力將成為他自主學習與穩定成長的重要基礎。
活動花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