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長激素的副作用?家長應了解的潛在影響

生長激素的副作用?家長應了解的潛在影響

生長激素(Growth Hormone, GH)常用於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(GHD)、遺傳疾病及嚴重生長遲緩的兒童。儘管此治療已被廣泛應用,但不少家長對其可能的副作用及長期影響仍存有疑慮。

在考慮是否進行生長激素治療前,了解其作用機制、適用對象與可能風險,有助於做出更明智的選擇。

 


生長激素的作用與適用族群

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,主要功能包括促進骨骼生長、增強肌肉發展與新陳代謝,並幫助細胞修復與生長。醫療上,生長激素主要用於以下幾類兒童:

  • 確診生長激素缺乏症(GHD),經醫師檢測確認分泌不足。

  • 罹患某些遺傳疾病,如透納氏症候群、普瑞德威利症候群,或因慢性腎病導致的生長遲緩。

  • 生長速率明顯低於標準,例如一年僅增高 34 公分。

不建議使用生長激素的情況包括:青春期後期生長板已閉合的兒童,以及雖然身高較矮但成長速率正常的孩子。使用前應接受醫師完整評估。


生長激素的短期副作用

雖然大多數使用者反應良好,但生長激素仍可能產生一些短期副作用,尤其是在治療初期。常見反應包括:

  • 注射部位出現紅腫、癢或輕微疼痛。
  • 輕微水腫、手腳麻木或關節不適,與水分代謝變化有關。
  • 少數兒童可能出現頭痛或血糖波動。

這些副作用通常為暫時性,若症狀明顯或持續,應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劑量。


生長激素的長期風險

目前對於生長激素的長期影響仍在研究中,但已有部分醫學資料指出其潛在風險:

  1. 骨齡提前
    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骨骼提早成熟,進而縮短成長期,影響最終身高。需定期追蹤骨齡變化。

  2. 影響胰島素敏感度
    GH 可能降低胰島素敏感度,增加糖尿病風險,特別是有家族病史的孩子需密切監測血糖。

  3. 心血管健康
    部分研究顯示 GH 可能影響膽固醇或血壓,雖風險不高,但建議長期追蹤。

  4. 腫瘤風險(尚無確切證據)
    目前尚無明確研究證實 GH 對腫瘤的直接影響,但一般不建議曾有腫瘤病史的個案使用。


使用生長激素時的注意事項

為降低風險並確保治療效果,家長應留意以下事項:

  • 確認醫療適應症:勿因矮小即自行要求施打,應由專業醫師判定是否適合治療。

  • 追蹤骨齡與成長曲線:透過 X 光監測骨齡與年增高度,檢視治療進展與是否需調整計畫。

  • 關注血糖與代謝狀況: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,需定期檢查血糖。

  • 與醫師保持溝通:生長激素劑量應根據個人需求調整,不宜長期使用過量。


總結:安全施打與日常管理同等重要

生長激素能在特定情況下有效幫助孩子成長,但並非適用於所有孩童。治療的成效與安全性,依賴專業醫療評估與密切追蹤。

此外,孩子的成長來自多方面因素影響,除了醫療介入,更應注重日常的「吃、動、睡」管理。透過全面的成長規劃,讓孩子在安全與健康中,發揮成長潛能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