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前 1 小時不能做的 3 件事,避免影響記憶力!
睡前 1 小時不能做的 3 件事,避免影響記憶力!
對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,良好的睡眠不只是休息,更是學習成果「內化」的重要時段。睡眠與記憶力、專注力及情緒調節密切相關,尤其是在學齡期,睡前的習慣會深刻影響大腦的運作效率。許多研究已證實,當孩子在入睡前受到過多刺激,可能會擾亂睡眠品質,進而降低隔天的學習狀態與記憶力表現。
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整理出三個睡前一小時應避免的習慣,協助家長優化孩子的夜間作息,建立更有利於學習與成長的生活節奏。
一、避免使用 3C 產品:螢幕光干擾自然節律
手機、平板、電視等3C產品雖然是生活中常見的娛樂與學習工具,但若在睡前使用,容易讓大腦過度興奮。螢幕發出的藍光會干擾自然節律,讓大腦誤以為還在白天,進而延遲放鬆與入眠的時間。
此外,社群訊息、遊戲音效或影片內容容易引發情緒波動,進一步影響大腦的靜化與記憶整合過程。建議在睡前 1 小時內,將所有電子產品關閉,改為進行較平靜的活動,如聽輕柔音樂、親子共讀、簡單整理物品等,有助於身心漸漸進入休息狀態。
二、避免吃重口味或高糖食物:飲食也影響入睡質量
許多孩子習慣在晚間加點宵夜,特別是甜食或鹹酥類小吃,雖然能短暫滿足口腹之欲,卻可能在不自覺中影響入睡時機與品質。重口味食物與高糖分攝取,容易造成內在節律波動,使孩子在躺上床後仍精神過度活躍,難以進入深層休息。
更重要的是,這些食物可能造成隔天清晨的精神不濟與注意力分散。建議家長協助孩子建立固定的晚餐與點心時間,並以天然、清淡、營養均衡為原則。若需要補充營養,可於晚餐後選擇溫和、易吸收的方式,如溫熱牛奶或天然穀物類飲品。
三、避免激烈活動或情緒刺激:讓大腦緩步冷卻
睡前過度激烈的身體活動,如跳舞、追跑、運動競賽,或是情緒起伏過大的事件,例如觀賞驚悚影片、討論功課壓力,皆容易刺激神經系統的活躍運作,使孩子難以進入穩定的休息狀態。
睡前一小時是進行「大腦冷卻」的黃金時段,應以安靜、單純、節奏緩慢的活動為主。例如:泡溫水澡、親子對話、感謝日記書寫等,這些活動不僅有助於放鬆,更能讓孩子學習與自己情緒和平共處。
睡眠與記憶力的關鍵關係
記憶的形成不只在白天的學習,更在夜晚的整理與固化。許多重要的資訊會在深層休息期間被歸類、強化並儲存。當睡前的環境穩定、作息規律,大腦就能更有效地處理白天所接收的資訊。
在這樣的日常節奏中,若能持續補充日常所需的關鍵營養,例如傑立高系列產品中使用的 Matteo® 瑪特菌酚,其穩定體內環境、促進日常營養吸收應用的特性,有助於支持孩子在生活、學習與成長各方面的平衡表現。
結語:睡前一小時,為大腦充電做準備
孩子的學習力與記憶力,從來都不只取決於白天的課堂或補習班,更與夜晚是否充分休息密不可分。透過簡單的習慣養成,避開刺激性行為,打造安穩的睡前節奏,就是在替孩子的大腦預備一場有品質的「記憶充電」。
從今天起,和孩子一起練習睡前的放鬆儀式,讓每一晚都成為成長與學習的優質起點。
活動花絮